我們來介紹一下蕭姆管(圖一),它又稱雙簧管的前身,在中世紀來說蕭姆管的聲音較為粗俗,音色比較尖銳刺耳,在最興盛的時期被硬性歸入「室外」樂器,只用在於露天的室外演出。但在那個時代,蕭姆管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樂器,特別是在正式演奏場合中。
蕭姆(shawm)這一字源於拉丁文calamus,意思是「jkdd izj 片」。樂器由木管製成,腔管呈圓椎狀,一端擴張成喇叭形(就是這種形狀讓它發出的聲音較為刺耳粗糙)。七個指孔位在管子上方,而很特別的,下方的指孔是重複的。以供左右手指操作。有幾個永遠開著的活塞孔位於樂器的更下端。Calausw
蕭姆管最早在紀元開始就出現於中東地區,並在回教的影響下廣泛傳播到非洲等地。
到十二世紀,傳到了歐洲,在下一個世紀就被普遍應用了。
中世紀時代管樂器變得十分風行,在這個時期,蕭姆管類的樂器得到相當大的擴展,到16世紀時,已形成一整套這類的樂器。這時「蕭姆管」(shawm)一詞只限於稱呼這個樂器家族中的高音樂器,而聲音低沈的則被稱為「邦巴管」(bonbards,一種老式雙簧管,不久後就被廢用)。
蕭姆管一直沿用到17世紀,才由現代的雙簧管樂器取代。音色特質也有改變,變成如今我們熟悉的較為深情且餘音繚繞的管弦樂器。而蕭姆管至今仍在歐、非、亞、及南美洲各地,以民俗樂器的身份繼續廣泛流傳。
蕭姆管如何發聲呢?
中世紀的蕭姆管與現代的雙簧管的簧片很相似,只是較寬也較粗糙(圖二)吹奏者將整個簧片放入口中,將嘴唇貼在一個漏斗型,稱為「皮魯埃特」(pirouette)的吹座上。這種吹座可以避免嘴唇疲勞,還可以保護簧片,有助吹奏者的操縱。